一、2022年工作总结
(一)经济指标情况。一是经济总量增长。工业倍增目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1-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-2.1%,全省第4;工业投资完成532.92亿元,增速10.2%,全省第4,预计全年新增规上企业70户。二是发展质量向好。1-10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48.74亿元,同比增长1.8%;实现利润总额114.29亿元,同比增长32.8 %。1—11月,完成工业用电量115.47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.57%;累计完成工业税收83.70亿元,同比增长27.7 %。三是考核排名进位。前三季度,全市新型工业化指数排名全省第5,开发区高质量考核综合排名全省第4。四是产业结构优化。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力,1-11月生产原煤6753.95万吨,同比增长3.85%;铝型材17.4万吨,同比增长38.5%;洗精煤2023.40万吨、焦炭286.13万吨、钢材345.56万吨。新兴产业体系稳步构建,1-11月“2+7”产业板块投产企业640家,现代物流实现增加值约76.68亿元(前三季度),其它产业板块实现产值890.07亿元。五是项目建设加快。2022年新型工业化“四个十”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1.59亿元;预计2022年完成投资75.58亿元,占年度计划102.61%,建成(含试运转)项目12个,在建(含部分建成、收尾)项目24个,拟建尚未开工项目4个。新兴产业“8个5”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0个,建成投产项目2个,新开工项目17个,年内拟建成21个。
(二)已开展工作及成效。
1.坚持转型升级为主线,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。理清产业发展思路,着力“一区三基地四集群”产业发展格局。一是加强顶层设计。编制完成“十四五”工业发展规划,完成全市焦化产业发展规划修编,启动了“十四五”工业节能规划和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规划编制工作。二是加强产业谋划。对原七大产业板块优化调整为“2+7”产业板块,成立专题调研组,形成能矿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,并在市委举行专题学习会上讲解,获得领导一致肯定。三是加强上下对接。对上积极汇报,围绕国发2号文提出“煤-焦-气-化”一体化精深加工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;恒超副市长带队赴省厅专题对接,目前盘北经开区化工园区已公示完毕待批复,六枝、盘南化工园区申报工作正加快推进;对下主动指导,分市区成立4个项目督导组,到各市区、开发区督导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。
2.坚持目标任务为导向,经济运行基础逐步夯实。一是压紧压实目标任务。制定了“一张清单,三类目标”(即全年任务清单,含新型工业化、工业倍增、GDP支撑3类目标),实行“月调度分析、季监测评估”,确保各项指标任务按序时进度推进。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。完善新型工业化工作专班机构和工作机制,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并在高质量考核中进入全省第一方阵;派出3名业务骨干到省工信厅跟岗锻炼,做好上下工作衔接、指标考核对接和争资争项各项工作。三是超额完成争资争项任务。2022年全市获省工信专项资金7523万元,完成年度目标(4219)万元的178.31%;获省级工业基金项目13个金额23.23亿元(较去年增加11个项目金额增加17.23亿元),占全省14.52%,排名第3(在我市能源产业占比较高、制造业占比较低的艰难背景下,仅次于贵阳、遵义),工业类基金占全市获得总额(全市基金39.05亿元)的59.5%,居全市之首。
3.坚持产业发展为基础,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增强。一是抓主导产业,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、中国电建贵阳勘测院签订合作协议,拟配置13个风电光伏项目共140万千瓦,大湾2×66万千瓦低热值煤电厂项目开工建设,盘南2×66万千瓦低热值煤电厂已获立项批复;全省首个超超临界火电盘江新光2×66万千瓦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。二是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。全市开发区共梳理首位聚集相关企业共354户,实现产值734.93亿元,占总产值的65.48%。水城经开区已聚集铝及铝加工企业47家,初步“三链两集群”产业发展格局。红果经开区加快建设能矿装备产业园,已聚集先进装备制造企业25家;盘北经开区氢能源产业去年在全省实现“四个第一”示范运营,目前正申报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。
4.坚持主体培育为重点,企业梯次格局逐步形成。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。将50家企业纳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,计划在“十四五”培育200亿级企业1家、100亿级企业1家、10-50亿级企业29家、5亿级企业19家。今年4月为183户企业兑现工业倍增行动激励资金3024.53万元。深化地企共建,水钢高质量发展焦系统结构调整项目(一期160万吨/年),争取到新型工业化基金5亿元支持并已启动项目建设。二是做优做精中小企业。新增29户企业纳入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库,水钢金属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实现零的突破;贵州邦虎金属制品公司等10户企业获得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认定,较2021年增加3户。三是扎实做好入规入统。多次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,制定了《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工业经济稳存量提增量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》,全力推进规上企业新增入库培育,全年预计新增入库70户。
5.坚持重大项目为抓手,项目建设推进逐步加速。一是高标准抓谋划。谋划投资亿元以上新型工业化“四个十”项目40个,项目总投资533.48亿元,并实施动态跟踪调整;依托原七大产业板块和新能源电池材料,谋划新兴产业“8个5”项目库;梳理“一库五包”(产业转型、基金、资金、债券、中小企业信贷通等5个项目包),巩固争资项目基础。二是高标准抓推进。实施市县园区三级负责制,深入开展入企走访活动,不断完善领导领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。20万吨金属制品改扩建等9个提效挖潜项目建成,盘北锂离子电池等10个在建工业项目已开工建设或进入收尾阶段,盘县火腿等5个新建项目实现试生产或部分投产,水城铝箔轧精深加工等2个转型升级项目已部分建成或进入收尾阶段。
6.坚持平台建设为支撑,产业承载能力逐步提升。一是规模壮大。1-11月全市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22.43亿元(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1.44亿元),工业投资449.7亿元。二是产业聚集。1-11月共签约项目111个,签约到位资金81.82亿元。已开工项目95个,投产项目62个。佳顺焦化、红果PCB产业园、盘南新光电厂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;六枝磷酸铁锂、红果盘誉泰合,水城莹聚恒热轧铝板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建成投产。三是活力增强。推动全市开发区社会事务剥离工作全面完成;六枝经开区推行“一区三园”及钟山产业园区优化整合有序推进;稳步推进六盘水高新区、红果经开区创新改革试点改革,改革方案已报审。四是效能提升。建立“3个1”机制、确定“135”工作路径,标准厂房入驻率提升到95.97%。推动完成“三区三线”划定,301个重点工业项目全部纳入“三区三线”范围,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。五是深化协作。推进我市与中山市共建园区3个建设,产业合作项目22个,2022 年已完成投资5.66亿元。
7.坚持数字赋能为依托,数字经济步伐逐步加快。一是数字产业加快发展。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预计达33%,西部红果煤炭交易、宏通通讯信息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服务商,金河矿实施全省首个井下5G应用。二是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3,2022年预计全市共培育融合标杆项目12个;融合示范项目共105个;融合带动企业户数共189户,全感知5G智能矿企云平台、力威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成为省级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。三是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提升。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六盘水专区开放数据量位于全省第2;累计建成数字治理示范项目6个,数字民生示范项目10个。四是大数据发展环境优化改善。深入实施“六网会战”互联网专项行动,全市互联网出市带宽超过2500Gbps,通信光缆总数达22.5万公里;2022年建成5G基站2647个,5G示范场景应用项目达40余个。
8.坚持国企党建为引领,国资监督管理逐步规范。一是抓好国企党建。聚焦基层党建工作“543”工程各项工作任务,红果经开区等5个开发区产业链联合党委有序推进;开展市属国企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、风险排查和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。二是抓好国企改革。推动市属投融资公司市场化实体化集团化转型,全面完成六盘水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支持市水投公司发展生态渔业养殖项目,延长水产业链;支持市医药公司优化增量资本配置和资产资源划转整合;开展月照机场6户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试点,每年节约费用200万元。
9.坚持要素保障为基础,综合服务效能逐步提升。一是实行“双找双清单”工作机制。加快“贵商易”平台推广运用,累计注册用户70705家,注册使用率24.14%,注册量和注册使用率均排名全省第2。二是开展“双问双服务”走访活动,由32名市领导联系服务162户重点工业企业,制作发放“六盘水市服务企业联系卡”,深入开展入企走访活动。三是完善“双向双对接”服务平台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,成功举办2022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。共签约项目101个,签约金额81.82亿元。四是围绕创新驱动增动力。组织企业积极参加省级创新平台创建,先后组织15家企业参加品牌培育创建,6家企业申报企业技术中心,1家企业申报工业设计中心。贵州初好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、贵州瑞泰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成功入选2022年新认定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名单。贵州岩博酒业在第七届"创客中国"获得优胜奖、“碳排治理术”团队项目荣获总决赛一等奖,进入全国500强总决赛第12名。五是抓好疫情防控保障。及时做好全省、全市隔离转运工作会议精神提供通信保障;实时掌握全市医疗物资储备、生产、调配、储运等方面的最新情况,确保物资储备充足。
10.坚持安全环保为底线,安全生态屏障逐步筑牢。一是开展安全生产攻坚。今年以来,全市各级工信部门累计开展民爆及工业行业安全环保督导检查173次,检查企业(场所)260家(处次),查处隐患问题765条,已整改765条,整改率100%,实施行政处罚19万元,责令停产停业整改1家。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制造。印发了《2022年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》,纳入名单的有绿色园区3家,绿色工厂19家,绿色设计产品7家,绿色产业链1家。三是推进工业固废利用。《六盘水市“十四五”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及2030远景目标》已完成编制工作,按程序报请审批。四是深入推进工业节能。5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工作梳理出25户企业“十四五”期间计划实施节能减碳改造项目56项。
(三)存在问题和不足
1.工业指标运行趋紧、部分指标回落。一是制造业难题较多。1-11月,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-6.6%,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4.5个百分点。二是煤电产量增长乏力。1-11月,原煤产量仅增长3.85%,洗精煤下降5.98%,全社会发电量下降0.28%。三是主要产品价格下行。洗精煤、钢材、水泥价格约同比下降650元/吨、435元/吨、123元/吨左右。
2.要素保障能力下降,生产成本上升。一是部分重点项目因土地问题、资金短缺、用电、用气、人才短缺、手续办理等问题制约,导致一些项目建设推进缓慢,甚至处于停工状态。如聚鑫煤矿项目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;盘北锂离子电池等项目资金短缺迟迟未开工。二是部分企业因生产成本上升,导致企业停产减产。电力直接交易价格大幅提升,双元铝业电力用电价格为0.5368元/千瓦时,同比增长29.47%。用气成本大幅攀升,六枝任进轻质建材用气价格由2.97元/方上调至4.3元/方,8月、9月企业停产。
3.平台作用发挥不好,园区贡献不大。一是开发区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,部分开发区“等靠要”“躺平”思想严重,导致招引项目少、项目推进慢。除盘南、六枝等开发区外,多数开发区缺乏顶天立地大项目支撑,甚至个别开发区开工项目仅1-2个。二是开发区作用和贡献不够。部分开发区首位产业谋划不深不透、企业主体培育力度不够。
二、2023年工作打算
2023年,全市工业总产值到达2080亿元,力争达到2320亿元;工业投资达到 550亿元;工业企业户数8688户(规上企业77户)。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完成目标1442亿元,奋斗目标为1570亿元;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323户。
(一)狠抓产业发展。重点实施“四项工程”:一是“传统产业提质工程”。坚持“循环+”、“大数据+”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,建设“煤-焦-气-化”一体化示范区,加快盘北化工园区的培育建设工作,推动盘南、六枝化工园区认定申报工作。二是“能源产业创新工程”。支持煤炭、电力、煤层气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,着力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,实施全流程绿色改造。三是“新兴产业倍增工程”,实施“2+7”产业板块三年提升行动,坚持产业“链长制”,确保每个产业开工10个以上项目。四是“产业配套提升工程”。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;强化产业自给能力配套,龙头引领,招大引强,提升企业间配套协作能力。
(二)狠抓平台建设。实施“开发区建设攻坚年”行动,开展“四个专项行动”。一是开展首位产业提升专项行动。围绕首位产业建立一个班子、一个方案、一份计划、一张图表的“四个一”工作机制,推动首位产业集聚壮大,确保首位产业产值占总产值60%以上。二是开展产业大招商专项行动。开展“一对一、点对点”的精准招商,利用领导招商、亲情招商、以商招商、委托专业机构招商等多种形式,确保全市引进项目不少于60个。三是开展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。建立开发区年度重点项目建设清单,明确推进目标任务,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服务班子、一套推进体系、一套解决方案思路抓推进,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。四是开展服务效能提升专项行动。积极探索“管委会+运营公司”管理体制机制,以开发区高质量绩效考核和绩效薪酬制度创新,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和动力。
(三)狠抓市场主体培育。一是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。围绕工业市场主体培育目标梳理规上企业培育清单,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,抓好新投产企业调度服务和规下企业上规培育。二是开展龙头企业提升行动。以盘江、首钢(水钢)等企业为龙头企业,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配套企业,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;督促各市区、各开发区分别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,遴选“链主”企业进行重点培育,带动产业发展。三是开展上市企业培育行动。研究制定开发区企业上市培育方案,对拟培育企业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上市融资,力争2023年在上市企业培育上取得实质性突破。四是持续实施“星光行动”计划。着力催生一批“独角兽”企业、行业“小巨人”,争取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户和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7户及以上。
(四)狠抓项目建设。一是抓好项目谋划。强化项目前期研究,紧紧围绕“2+7”产业板块,每个板块谋划梳理10个落地开工;按“一库多包”(如产业、基金、资金、债券、中小企业信贷通项目包),夯实项目基础。二是抓好“四个十”行动,谋划2023年“四个十”重点项目,各市区因地制宜谋划重点项目清单和领导领衔推动项目清单。三是抓好项目推进。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,重点推进野马寨电厂、湖南镕锂针状焦、水钢、宏源新兴铝合金等重点项目建设,特别是获得省级新型工业化基金支持的项目,务必在生产经营或项目推进上要有重大进展。
(五)狠抓大数据发展。一是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。建立完善产业互联平台,重点推进红果PCB产业园建设,加快推进中国联通(六盘水)智能矿山研究院落地,推进5G通信模组与矿山设备、传感器等进行配套改造,不断做大做强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。二是围绕“四化”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以数字化加速新型工业化,促进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,力争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。三是加快发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。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,加快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和融合创新应用,加快打造高质量通讯网络,创建省级“千兆城市”。
(六)狠抓安全环保。一是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作业规范的学习,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“一岗双责”,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安委办安排部署,全面抓好工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。二是重点围绕粉煤灰、煤矸石等工业固废,培育具有较强产业带动能力的综合利用骨干企业,带动更多的综合利用企业发展。形成产业集群,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,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利用。三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积极创建国家级、省级绿色工厂、绿色设计产品等。四是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全面退出,妥善解决遗留问题,确保落实产能应淘尽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