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盘水市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例:冒充公检法诈骗
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进步,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,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,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突出问题。宣传教育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第一道防线,也是降低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的有效手段,因此,市打治办针对我市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例,精心挑选、认真研判,以“一案一分析”、“一案一警醒”的方式,分批分类印发典型案例,希望对大家防骗、识骗的能力提升有所帮助。
冒充公检法诈骗
冒充公检法诈骗是指骗子冒充公安、检察院、法院的工作人员,以被害人名下的银行卡、社保卡、医保卡等具有消费功能的工具被冒用,或被害人身份信息泄露,涉嫌洗钱、贩毒等犯罪,要求被害人配合调查,并发送虚假“通缉令”“逮捕令”等法律文书,使被害人陷入恐惧,再让被害人进行资金清查或者将钱转入公检法指定安全账户,以自证清白,从而实施诈骗。
案例一:老师修身定力差,“涉嫌”骗保就进套。
【基本案情】
2022年1月,六枝特区的某中学老师Y女士在教师宿舍接到号码+36172399428的电话,对方是一名男子,自称是遵义医保局的工作人员,说Y女士去年10月在北京办理了一张社保卡,并说Y女士办理的社保卡在北京市的一家医院谎报医保,涉案金额19850元钱,现在需要其配合北京公安机关民警调查处理。然后对方将电话转接到另外一个男子,该男子称自己是北京公安的民警,需要Y女士配合公安机关调查,让Y女士添加其微信。
Y女士添加该男子为好友后,该男子通过微信向Y女士发送了通缉令和自己的工作证件,称需要Y女士将自己银行卡内的钱转到公安机关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,核查后再返还给Y女士,如若Y女士不配合便要抓其去坐牢。Y女士看到对方发的通缉令及工作证件后,对该男子的身份不再存疑,加之Y女士害怕坐牢,于是根据该男子的提示,将自己银行卡内的钱和贷款的钱共5万余元,转到对方指定的所谓“安全账户”,第二天才发现被骗。
【手段分析】
第一步: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被害人个人身份信息,冒充公检法、社保局等工作人员给被害人打电话,以涉嫌骗保、洗钱等理由吓唬被害人。
第二步:骗子利用公检法威信击破被害人心理防线,为了增加真实性,还会通过聊天工具发送拘留证、逮捕证、通缉令等法律文书,使被害人陷入恐慌,失去判断。
第三步:骗子再要求被害人下载指定软件进行“资金清查”,或者让被害人将钱转到公检法的安全账户,配合调查,实施诈骗。
【经验教训】
本案中,被害人由于缺乏基本的识骗能力和法律常识,在接到陌生来电和境外来电时没有提高警觉,在没有对对方的身份加以甄别的情况下就转钱。
【反诈警醒】
1.公检法机关没有任何安全账户!
2.凡是自称公检法机构人员,要求转钱的都是诈骗。
3.公检法机关不会在电话里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或者支付宝等信息。
4.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、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办案,也不会通过互联网发送“通缉令”“逮捕令”,更没有资产清查或自证清白的程序。接到此类电话立即挂断!
5.请下载注册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并开启预警功能,可以自动提示或拦截陌生来电和境外来电。